一、中式面点的概念
泛指用各种粮食(米、麦、豆、杂粮)、果品、鱼虾以及根茎菜类制成坏料,配以油、糖、果品、鱼、虾、肉、蔬菜等制成多种口味的陷料(或不配馅料),经过加工制作而形成具有一定色、香、味、形的各类食品,是各种面食、小吃和点心的总称。永松面粉,面粉,永松食品
二、中式面点的特点:
中式面点历经几千年沧桑,历代厨师、点心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,不断实践、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点:
1、用料广泛
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、食源结构奠定了中式面点制作中选料的广泛性。中式面点的原料选用广泛,包括了:五大类原料。
(1)植物性原料(粮食、蔬菜、果品等);
(2)动物性原料(鸡、猪、牛、羊、鱼虾,蛋奶等);
(3)微生物原料(酵母菌等);
(4)矿物性原料(盐、碱、矾等);
(5)合成原料(膨松剂、香料、色素等)。
由于我国幅员辽阔,各地区的土壤及农艺条件不同,因此同一品种原料因产地、季节不同而差异很大。特别是中式面点能根据制品要求,注意合理的选用原料,达到扬长避短、物尽其用的效果。
2、技法精湛
中式面点长期以来是手工制作为主,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,特别是面点厨师的继承和不断创造,拥有了众多技法和绝活,形成了一系列,有别干其他国家的技法,其制作讨程,技法一分讲究。永松面粉,面粉,永松食品
(1)制作流程较为复杂,一般都要经过选料、配料、调制坏料、搓条、下剂、制皮、上馅(有的需上馅,有的不需要)、成形、成熟等过程;
(2)技法多样,不论是调制面坯,还是擀皮等过程,都有相应的技法要求;
(3)手法多变,常用的成型技法就有搓、切、包、卷、擀、捏、叠、摊、抻、削、拨、滚沾、挤注、模具、按、剪、镶嵌、钳花等十几种不同方法。每一种技法又可细分成多种手法,如捏的成形技法,可分为挤捏、推捏、绞捏、叠捏、塑捏等。“薄如蝉翼”就是对中式面点精湛技法的形象描述。
3、口味多样
“ 口味”是中式面点食品的“魂”,前辈历代厨师不断传承,总结、创新,形成了许多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变化多样的品种。
(1)利用坯皮的原料,配伍、调制的不同,使面点口味不同。形成了疏、松、爽,滑、软、糯、酥、脆等不同质感的坏皮,奠定了面点的口味基础;
(2)馅心是面点制作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。我国馅心用料广泛,选料讲究,无论荤馅、素馅,甜馅、咸馅,牛馅,熟馅,所用主料,配料、调料都精心选择zui适宜品种,部位,做到品质优化、物尽其用,形成了鲜嫩,滑嫩,爽脆、香甜可口果香浓郁,咸甜适宜等不同特色的馅心,配上适当的面皮相得益彰,构成了面点的口味;
(3)利用加热成熟的方法,丰富面点口味。面点加热成熟方法常用的有蒸、煎、煮、炸、烘、烙、贴等;馅心的烹调方法,有拌馅、炒、煮、蒸、焖等等,而且各地在制作中交叉应用,zui终形成了各面点的特点和口味。
4、讲究造型
我国面点的造型技法复杂,种类繁多,基本形态丰富多彩。总体上看,面点的外形特征,概括起来有几何形,象形,自然形等。
(1)便于经营,区分品种、口味。已经形成不同的品种,不同口味具有不同的造型。如豆沙包、鲜肉包等形态各异,一脉相承,即使同一品种,不同地区,不同风味流派也会不同形态。如鲜肉大包全国大多数地区形态为提褶包,而湖南形态为四眼包等;
(2)形态的选用更能体现面点的名副其实,增添情趣、意境如绿茵白玉兔、像生梨等;
(3)便于成熟,形成制品的风味。如形态的选择要从坯皮、馅心、风味、成型、成熟多方面因素考虑,才能达到色、香、味、形、质具佳的境界,充分体现了厨师对面坯、馅心、成型、成熟等技法掌握的水平高低。
5、应时迭出
中式面点除正常供应不同层次,丰富多彩的早餐、茶点、主食点心、夜宵点心、宴席点心外,还要根据不同季节特点、时令物产、节庆习俗等条件推出多种点心,应时更换品种。如元宵节的元宵,清明节的青团,端午节的粽子,中秋节的目饼,重阳节的重阳糕等等。春季、夏季、秋季、冬季,选料、制作、吃法各有不同。
6、注重养生保健
中式面点除了以色、香、味、形著称以外,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注重食补,注重养生保健的功能。该特点zui具有民族特色,也是与外国面点主要区别之一。这一特点与现代科学倡导的“合理膳食”可谓异曲同工。
中国面点正是以注重食补,饮食养生,达到防病、强身、健体,益寿为目的的面点。在我国很早就流传有“药食同源”之说,药食皆来源干天然之物,均具有天然固有的形,色、性、气、味、质等特性,因而二者在性能上有相通之处。食物也具有米似药物的四气五味,升降浮沉,归经,功效笔属性,如饺子的起源说:相传东汉末年,“医圣”张仲暑曾任长沙大守,后辞官回乡。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,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,两只耳朵冻伤,当时伤寒流行,病死的人很多。便在当地搭了一个棚,支起一口大锅,张仲暑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,制成“祛寒娇耳汤”其做法是用羊肉,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,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,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“娇耳”,下锅煮熟后赠送给乞药的病人,每人两只娇耳,一碗汤。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,血液通畅,两耳变暖。从冬至吃到除夕,吃了一段时间,抵御了伤寒,治好了病人的烂耳朵。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,称之为“饺耳”或“饺子”,也有一些地方称“扁食”。在冬至和年初一吃饺子,以纪念张仲景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。